【2025 CHINAPLAS 市場觀察】中國製造的轉場挑戰:品牌升級能否接住全球供應鏈重構?
2025-04-16 國際行銷
在後疫情時代、地緣政治緊張與高通膨環境下,全球供應鏈正加速重組。從美中貿易緊張、俄烏戰爭爆發到供應鏈瓶頸頻傳,這些全球事件促使企業與政府重新評估全球化策略。「效率至上」的全球化模式逐漸讓位於「韌性優先」、「多元備援」的新思維。對於塑橡膠機械製造產業而言,這不僅是市場重新分配的過程,更是產業角色與價值鏈定位的深度調整。
中國製造的轉場挑戰:品牌升級能否接住全球供應鏈重構?
中國過去以完整的製造體系、高性價比與快速交貨能力,在全球設備供應鏈中扮演核心角色,長年被視為世界工廠。然而,近年整體經濟環境出現結構性挑戰。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與 IMF 的資料,2024 年中國 GDP 預估約為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低於疫情前水準,內部消費復甦力道有限。同時,外資企業投資意願明顯趨緩,從汽車、電子、連鎖零售到餐飲等領域皆有歐美與日系品牌縮減在中國的產能或關閉工廠。
本土製造商的策略調整:中國+1
這些轉變不僅發生於外資企業,許多中國本土大型製造商也同步啟動「中國+1」策略,積極於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建立分廠,分散出口與政策風險。同時,國內也面臨製造業人力成本上升與青年就業壓力增大的雙重壓力,進一步促使企業思考升級與轉型。
雙軌市場現象下的採購現實
在全球產業鏈逐步「雙軌化」的現實下,一方面歐美市場強調永續、品牌信任與售後支援,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仍以報價與交期為首要考量。PRM 長期觀察發現,即便在各大國際展會現場,詢盤焦點仍多集中於價格、產能與交期條件,顯示實際採購決策仍深受成本導向牽動。
現場觀察:價格仍是採購決策主導因子
然而,當我實際參與展會、與國際採購對談、甚至詢盤競標時,我發現「價格」仍是最敏感的關鍵。以我長期服務於傳統產業的經驗來看,採購商雖然理解品質、信任與品牌的重要性,但在最終拍板時,仍會回到「誰能給我 CP 值最高的報價」這個老問題。
價值與價格的矛盾:政策倡議與現實落差
這樣的現象與全球政策趨勢之間,形成明顯落差,也使得品牌建構與市場轉型進程受到限制。當製造商希望擺脫低價競爭、走向品牌經營時,卻往往發現市場端對價格的敏感度遠高於對價值的理解。當各國政府倡議供應鏈安全、永續與分散風險,採購端卻往往回到最現實的 KPI:成本、交期與利潤。買家的壓力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必須在複雜的環境中權衡風險與價格,而不是單靠意識形態做決定。
中低階市場的穩固與高階市場的門檻
這也讓中國製造在面臨國際政治風險與品牌挑戰的同時,仍憑藉著彈性、產能與報價優勢,持續在中低階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至於高端市場,儘管更加重視品質與長期合作關係,但並非所有買家都已準備好為此付出更高代價。但在市場逐漸成熟與產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價格優勢」能夠持續多久?這成為設備製造業者無法迴避的戰略提問。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品牌:轉型不只是口號
多年來,「品牌升級」始終是中國製造業者希望擺脫低價競爭困境的重要策略。然而,從 OEM 到 OBM,從代工生產到品牌經營,這段轉型歷程充滿挑戰。語言與文化隔閡、售後服務不足、品牌一致性維護困難、人員缺乏訓練,以及缺少長期行銷資源,都是常見的障礙。
品牌的意義與高端市場的挑戰
品牌不只是商標與包裝,而是一套完整的價值系統。對許多設備製造商而言,品牌代表產品一致性、全球服務支援、客戶信任機制,以及與代理商、終端買主間順暢溝通的能力。正因如此,儘管不少企業具備穩健的製造實力,卻難以被高端市場視為長期合作的理想品牌夥伴。
品牌建構需要時間與資源投入,也需跨部門整合與策略思維。這正是 PRM 長期與設備製造業者合作的核心價值:協助將製造強項轉化為行銷語言,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可信品牌內容,搭配數位行銷與全球通路曝光策略,強化國際買家對品牌的識別度與信任度。
數位化與低碳化
在品牌升級的過程中,數位化與低碳化是兩大全球供應鏈轉型趨勢,它們對品牌建構的影響不容忽視。數位化透過整合數據分析、AI 和物聯網等技術,能夠提升品牌的透明度與效率,同時提供更個性化的客戶體驗。另一方面,低碳化已成為企業品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實施永續的供應鏈管理,企業不僅能減少碳足跡、降低環境風險,還能提升品牌聲譽與顧客忠誠度。
從產能導向,邁向品牌與價值導向
供應鏈重組不是一場關於輸贏的賽局,而是製造邏輯重構的轉折點。當「價格」不再是唯一的通行證,而「信任」、「永續性」與「品牌感知」逐漸成為決策因子時,整個設備產業面對的,不只是競爭者改變了,而是評分標準已然重寫。
在這樣的趨勢下,PRM 也將持續扮演全球塑橡膠產業的觀察者與協助者角色,透過產業洞察、內容行銷、國際通路合作,協助製造商從產能導向邁向品牌導向,並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強化能見度與信任度。透過長期耕耘、跨平台整合與區域性市場經營,我們相信亞洲製造業者有能力在下一階段的產業重組中,不僅被看見,更被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