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只是表面衝擊,市場調適才是長期戰場——PRM對台灣製造商的市場觀點
2025-08-27 國際行銷
8 月初,美國宣布對台灣輸美部分產品課徵額外 20% 關稅,對照原本平均 4.7% 的關稅,實際稅負接近 25%,再加上匯率、運費、通關成本的疊加效應,部分出口商感受到的衝擊,遠超過單純的 20%。
對工具機與機械業而言,這不只是價格問題,更是競爭格局的劇烈改變——韓國零關稅、日本低關稅的情況下,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門檻被瞬間拉高。
關稅是加法,更是疊加效應
許多臉書討論聚焦在「關稅怎麼會是疊加?」事實上,從業者的角度,稅負從來都不是單一數字——關稅、匯率、運費、保險、通關時效都會交織成客戶的最終採購成本。
這次對等關稅,是在原有關稅的基礎上再加碼。其實不是相乘,而是加總:
總負擔 ≈ 原本 MFN 稅率 + 20% + 手續費(如 MPF)+ 海運港務費(HMF,海運才有) + 可能的 AD/CVD + 匯率/物流的商業影響。
以工具機出口美國為例:
-
原關稅:4.7%
-
新增對等關稅:20%
-
實際稅率接近 25%
-
若再疊加近期匯率升值、運費、保險與通關延遲等隱性成本,體感衝擊甚至接近 30%~32%。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業者覺得「怎麼才公告 20%,但算起來更高」。因為市場實際運作中,成本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其實,企業在第一時間除了關注稅率本身,更要重新檢視整體出口成本結構。
出口商的三大應對方向
對部分業者而言,這是晴天霹靂;對另一些業者來說,則是早已在預期內的挑戰。借用資深業者的實務經驗,我們看到幾個立即可行的方向:
1. 品牌商或 DDP 條件
-
主動檢核自身產品適用的 HS Code 稅號,不要完全依賴報關行。
-
選擇最合理合法的稅號,對照美國關稅表,評估是否有更低稅率的可能。
-
政府補助與優惠政策能申請就盡快申請,但不要寄望外部政策能快速改變環境。
2. 工廠端或 FOB 條件
-
不要認為「關稅都是客戶的事」,與客戶討論報關方法與策略。
-
學會將成品拆解成不同稅號報關,降低整體稅負。
-
把從 A 客戶學到的技巧應用到B客戶身上,提升專業與服務價值。
3. 通關與試驗
-
美國海關的判定標準可能與你的認知不同,最好的檢驗方式就是實際報關試試看。
-
小額出貨(USD800 以下免稅政策至 2025/8/29)可作為測試工具,但要注意近期海關系統已能合併檢視同日多筆出貨,避免被補稅。
如何對應?立即可做的三步驟!
① 把稅號“做到對”(最能直接省)
-
自查 HTS 稅號 → 找相近產品的裁決案例(CROSS)比對材質/功能/用途。
-
拿不準就送 CBP eRuling(書面裁決):通常數十天到數月有結果,有官方書面最保險。
-
組合件/套裝要能說明「本質特性」(哪個零組件決定產品「本質」),影響歸類成敗。
② 把完稅價“做乾淨”(同價也能少繳)
-
能用 First Sale for Export(多層交易取第一手出口價)就用,直接拉低稅基。
-
避免意外被加回 assist/權利金:模具、設計、授權等,合約先說清楚。
-
國際運保費通常不進稅基;文件一致性要顧好(發票、裝箱、提單、規格書)。
③ 調路徑與布局(把稅“換位思考”)
-
美國 FTZ(外貿區):延後納稅、出口免稅;若成品稅率低於零件,還有 inverted tariff 可用。
-
墨西哥 IMMEX/USMCA:在地加工、符合原產地規則,就能零關稅入美;但要真的符合規則,別只換標。
-
小額免稅趨勢收緊、系統會併單:別再指望拆單規避;規模業務請走正式報關模型。
關稅之外,內需才是真正的考驗
PRM 在 7 月的觀點中,已經提到「關稅只是顯性的衝擊,真正決定企業韌性的,是對內需市場的掌握與產品價值的再定義」。
-
在外銷市場受壓的同時,企業更需要檢視本地與周邊市場的機會。
-
產品若能完成「自動化、智慧化、降低製造成本」的升級,將不只應對美國市場,也能在東南亞、中東、印度等地找到新藍海。
-
單純的價格競爭已經走到盡頭,品牌力、服務力與供應鏈靈活度將成為決勝關鍵。
關稅只是短期壓力,長線策略才是分水嶺
我們觀察到,這次衝擊下,市場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
-
沒有長線策略的企業
不管是關稅、海嘯、還是氣候變遷,幾乎都會陷入被動與恐慌,因為缺乏緩衝與替代方案。
價格是唯一武器,價格被削弱,就陷入競爭劣勢。 -
有長線策略的企業
早已透過跨業經營、價值鏈提升等方法,建立了抗震結構。
就算單一市場遇阻,也能依靠其他產品線、市場或商業模式分擔衝擊。
關稅像是是一種壓力測試,它會很快分辨出誰有長線策略、誰還在短期應變中掙扎。
短期內,我們需要精準地「避震」;長期來看,企業要打造的是能承受下一次衝擊的基座。全球市場的風險不會消失,唯一能做的,是持續調整、持續升級。
PRM觀點:要有短期戰術應對,但也要佈局長期戰略轉型
短期戰術(應對當前關稅衝擊)
-
精準檢核 HS Code 與稅號策略
-
與客戶協作優化報關與出貨方式
-
降低出口成本浪費,縮短現金週轉時間
長期戰略(打造企業免震基座)
-
產品技術升級,進入價值鏈上游
-
多市場、多產品線、多業態經營
-
建立品牌資產,提升定價能力
-
建構國際營運與通關的「軟實力」
普拉瑞斯與 PRM 的角色:不只是行銷,更是競爭力的夥伴
普拉瑞斯和 PRM 一直努力突破「只是行銷平台」的角色,我們希望透過多角化經營與衍伸提升行銷之外的服務,與製造商攜手培養長期競爭力。
以製造業來說,這些長線韌性往往來自:
關稅只是外部變數,企業能不能活下來、甚至活得更好,關鍵仍在於主動調整、快速試錯、持續優化。
這波衝擊會淘汰一批人,也會成就一批更有韌性的台灣製造商。
PRM 會繼續與客戶站在一起,讓我們不只是行銷夥伴,而是共同建構競爭力的戰友!